移风易俗手抄报

首页手抄报移风易俗手抄报

移风易俗手抄报

移风易俗,汉语成语,定义:改变旧的风俗习惯。出处:《荀子·乐论》:“乐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,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。”

出处

《荀子·乐论》:“乐者,圣人之所乐也,而可以善民心,其感人深,其移风易俗,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。”

《史记·乐书》“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” 唐张守节正义:“上行谓之风,下习谓之俗。”

《孝经·广要道》: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”

《南史·循吏传序》:“至于道德齐礼,移风易俗,未有不由之矣。”

清 龚自珍 《对策》:“守令久乎其任,皆有移风易俗之权。”

相关典故

西汉初年,社会秩序很不安定,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,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,就上书汉文帝:虽然政权已经改变,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,而移风易俗、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,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。

儒家美学用语。指文艺具有改变社会风气、风俗的审美功能。语出《荀子·乐论》:“故乐行而志清,礼修而行成,耳目聪明,血气平和,移风易俗,天下皆宁。”荀子认为,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,深深地感动人,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。因此礼乐兼用,才能使社会安定。荀子强调声色之欲,与生俱来,只能“心止之也”。但对于心,只能用乐来感染,通过乐促使人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,进而达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面貌的改变,最终实现影响整个民族性格、整个社会风气的社会功能。儒家的关于文艺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的思想,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,在汉代《毛诗序》、魏晋时阮籍的《乐论》以及嵇康的《声无哀乐论》中对文艺的移风易俗的作用都有深入的探讨。

星空手抄报
上一图集:星空手抄报
饺子手抄报
下一图集:饺子手抄报

相似内容

推荐内容

下载提示
×

微信关注公众号,回复“高清图”获取密码